首页
搜索 搜索
关注

当前头条:一颗杨梅的逆袭:“住”进大棚 “身价”倍增

2023-06-19 17:35:44 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薛文春

这段时间,我省杨梅密集上市。


(资料图)

今年是杨梅大年,预计全省产量超70万吨,比上年增长15%。根据一般的市场规律,量增价必跌。

然而,在今年的杨梅市场上却出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

种在大棚里的东魁杨梅,每斤60-165元,不够卖;而露天种植的每斤15-20元,却不好卖。

兰溪大棚杨梅 王萍 摄

市场最诚实,品质高就能卖高价。相比露天自然成长,大棚杨梅品质稳定、口感好,更受消费者喜爱。

作为浙中地区主产区,兰溪最早实施杨梅设施化栽培。目前,该市大棚杨梅面积超2500亩,规模和技术全国领先。

把杨梅种到大棚里,兰溪人是首创。

杨梅在兰溪有千年栽培史。尤其是,近百年来,马涧镇、柏社乡、香溪镇等地,多数家庭以种杨梅为生。

杨梅成熟之日,恰逢“入梅”之时。天气好坏直接影响果品好坏。梅农们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摆脱天气影响,早上市、品相好,卖高价,也成了大家最强烈的愿望。

2003年,柏社乡下蒋坞村梅农唐勇富用200根毛竹搭了一个简易塑料棚。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杨梅大棚。

可惜,因为不懂控温、控湿和授粉问题,果树没有挂果。唐勇富带着失望的心情把棚拆掉了,之后再也没有搭过。

然而,这一次看起来有点随意,且潦草结束的“创新”,却破除了梅农的思想束缚——

杨梅山(视觉中国)

唐勇富之后,一批又一批农户在自家杨梅山上做起了“实验”。

两年后,马涧镇杨梅山上出现了一座半钢架半毛竹的大棚。这一回,成功了,却又似乎没成功。因为,棚内杨梅比露天杨梅只提前了3天,口感也相差不大。

然而,梅农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

2009年,杨梅大户倪晓明搭了一个全钢架大棚,2亩地,24颗荸荠种。由于忽略了授粉问题,当年失败了。第二年,全部挂果,提早一周上市。

果型饱满、汁多香甜,个头大、单颗重达14g。那年,倪晓明的杨梅每斤卖到100元,被客户抢购一空,纯利润超过了20万元。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

要知道,那时露天荸荠种杨梅才5元/斤,100元/斤简直是“天价”。据说,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火速赶到了马涧,想搞清楚倪晓明是怎么种的。

好技术才能种出好杨梅。

20年后看,这件事给人的启示:穷则思变,科技创新才是农业发展唯一出路。自然禀赋不同,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也不同。老一辈梅农们因势而动,怀揣着一颗创新求变之心,不断摸索尝试,最终体验到了“科技的甜味”,也为子孙后代蹚出一条致富路,令人敬佩。

我国19个省(市、区)种杨梅,总规模占全球90%以上。作为杨梅原产地,浙江以130万亩的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其中,台州、宁波和温州“三分天下”,金华兰溪仅占5.4%。

兰溪大棚杨梅壮观景象。

无论是规模、产量还是名气,兰溪都比不过仙居、慈溪和青田等地。在这些“大哥”面前,兰溪一直是“小弟”。

而倪晓明的成功像一颗石子打破了这一潭平静的池水,让业界震惊的同时,也激起了无数梅农心中的涟漪——

由于登门“取经者”众多,倪晓明把50多个大户,拉在一起组建了兰溪杨梅技术服务队,专门负责帮同行搭大棚。此外,还提供种子、苗木、修剪、防控、农资等服务。

别小看这群“土专家”。

2013年开始,他们足迹遍布长兴、青田、建德等全省十几个杨梅产区,以及山东泗水、福建武夷、云南瑞丽等全国8个省份。20年,服务面积超1.5万亩,服务队扩至300人。

兰溪杨梅技术服务队全国技术服务图

虽然当初有点“被动组团”的味道,但是这支队伍非常重要。

技术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精进、再不断创新的过程。服务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大棚栽培技术也得到一次次完善。

此外,以倪晓明为代表的农户主动把技术和经验共享给同行,也值得点赞。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当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整个行业才能兴旺。所以说,这支服务队既赚了钱,推广了技术,还学了别人之所长,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在技术输出的过程中,兰溪杨梅的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和提升。这是隐性的一种收获。

游客采摘杨梅。王萍 摄

技术日渐成熟,加上当地政府重视,近年来,兰溪杨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口碑和价格直追仙居和慈溪等“老大哥”,连农业专家都不得不承认兰溪杨梅越来越好吃了。

2016年,兰溪梅农在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上,一举拿下荸荠、东魁“双料冠军”。又在四年后,再一次蝉联。

兰溪杨梅的“咖位”就此奠定。

截止今年4月,浙江设施大棚促早栽培面积约6000亩,兰溪占到41.7%,稳居全省第一,仙居和三门位列其后。

设施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最佳路径。兰溪大棚杨梅栽培技术的不断实践和完善,为全国山地杨梅设施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年时间,我省大棚杨梅栽培技术经历了五次迭代——

第一代毛竹大棚、第二代山地脚手架单体棚、第三代山地平顶连栋棚、第四代山地拱形连栋棚,再到如今的第五代山地智能化大棚。

在这方面,兰溪一直是“探路者”和“先行者”。

相比传统大棚,智能大棚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数字化技术管理杨梅成长。

大棚杨梅智能补光。胡志伟 林剑超 摄

温度高了,自动开棚;缺水了,自动浇水;光照不够,自动补光……几乎不需要人为介入。在数字化应用下,杨梅已经从农产品变成了工业品,实现了标准化“制造”。

这一先进种植技术,也吸引了湖南“杨梅大县”靖州的目光。

靖州与兰溪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本月初,靖州与兰溪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缔结杨梅共富互促友好县的战略合作关系。

杨梅是靖州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10亿元。但是,当地杨梅产业仍然是传统种销模式,缺乏数字化等新技术运用。与兰溪合作,靖州看中的正是其先进的大棚杨梅栽培技术,以“他山之石”琢“己地之玉”。

近年来,兰溪不断延长杨梅产业链,先后引育了陶奉源、日远等一批杨梅汁深加工企业;加快地标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旅经济。如今,兰溪杨梅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10亿元,带动超2万户农民增收。

不过,创新还在继续。

兰溪市马涧镇七星山名果庄园的大数据平台。

眼下,兰溪正在实施和完善“‘梅’好兰溪杨梅产业大脑”应用程序,试图运用数字孪生应用场景贯通生产、监管和销售三个端口;同时,发布了兰溪杨梅综合指数,探索杨梅“一品一策”全产业链安全管控。

难能可贵。兰溪人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在探索尝试把最新的科学技术链接到杨梅上,不断延长杨梅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让一颗普普通通的果子,变成“科技梅”、“共富梅”和“品牌梅”。

今年是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实施二十周年。20年时间,从“无名小卒”走向“舞台中心”,兰溪在全国树立了浙江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兰溪杨梅,未来可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