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关注

3/27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創作過程筆記(情節和主角形象的誕生) 講座筆記|世界新要闻

2023-04-11 01:56:06 哔哩哔哩

《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創作過程筆記(情節和主角形象的誕生)講座筆記

講者簡介:

熊宗慧教授,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俄語系、俄語研究所畢業,國立莫斯科大學語言系博士,現為台大外文系副教授。著有《當酸黃瓜遇上伏特加》、《俄羅斯私風景:走過生活,讀過文學》;譯著有《索涅奇卡》、《您忠實的舒里克》、《包心菜奇蹟》、《夜巡者》、《阿赫瑪托娃抒情詩選》、《時間的奔馳:阿赫瑪托娃詩集》等。

然後,小破站有熊宗慧老師的演講轉載,如果對老師的其他研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戰爭是以大眾福祉為名的罪行──從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談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師的聲音真的不錯聽,私心推薦喔!

演講筆記:

本次演講題目是透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討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說如何誕生,並比對不同草稿中小說情節與主角形象,討論其所逐漸形成的過程。講座一開始,講者提出一個關於《安娜.卡列尼娜》創作源起的謎團,這個關於小說靈感來源的說法廣泛流傳,即托爾斯泰剛好看到小兒子放在窗台上的普希金的小說集,特別是那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客人乘車來到別墅……》,才開始創作出《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曠世之作。托爾斯泰讚嘆普希金「直接從情節開始」的寫作手法,使他可以為自己的新小說勾勒出開端「奥勃朗斯基的家裡一切都亂了套」,並在作者開始寫作後,又開端之前叉補上一個經典名句「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但講者指出若從相關研究者的比對兩者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由於不同於《安娜•卡列尼娜》小說的提到奧勃朗斯基家庭問題的開頭,在普希金未完成作品《客人乘車來到別墅……》開頭提到:「客人乘車來到某別墅作客。大廳裡滿是女士和先生,都是同一時間從上演義大利新歌劇的劇院那裡過來的。女士們各自找了沙發就坐。一群男士環繞著她們。惠斯特牌局已經開始。只剩幾個年輕人還站著;而談話主題則變成子對巴黎石版畫觀賞後的評論」。而從開頭段落的差異來看,關於上一節提到傳奇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但文獻學者則認為或許得從小說手稿下手,才能證明這個說法的可信度。

關於《安娜•卡列尼娜》手稿,雖在俄國早已成立相關的基金會,但礙於辨識托爾斯泰筆跡屬於高難度任務,因此對小說手稿進行首次檢視是在1930年代中期,要為出版托爾斯泰作品的周年紀念版才開始進行。而在主編古吉(N. K. Gudziy) 著手研究小說創作史時,他提出一份標題為「好樣的 ,女人」的四頁手稿,而擁有十分豪邁且令人費解名稱的手稿,被古吉認為可能是小說最早的草稿。進一步來看「好樣的,女人」草稿開頭内容:「彼得堡。劇院散場後,賓客撘車前往伏拉斯卡雅公爵夫人宅邸去作客,眾人交談話間,『未來的安娜・卡列尼娜』出現在沙龍裡,談話因而中斷」也可以發現這一段情節顯然與小說完稿對於奥勃朗斯基一家描寫的開頭無關。但如果比對普希金的《客人乘車來到別墅……》,會發現兩者所刻劃俄國當時貴族觀看戲劇生活情景的十分相似,而這段情節部分也被托爾斯泰移到小說的第二部第六章,並在日後的手稿中也有類似關於賓客觀劇散會後,再到沙龍聚集之後便開始情節的描述。

由此可以分析人們所謂的托爾斯泰的小說「直接從情節開始」所指為何,從托爾斯泰曾不只一次和妻子以及朋友表示對普希金作品的喜愛,以及賓客在看戲後再聚集到沙龍的情節安排體現在小說的第二部6、7、8章來看,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受到普希金的《客人來到別墅作客…》的影響,這點毋庸置疑。而在普希金的影響下,托翁靈感由此誕生,甚至在他開始書寫時曾聲稱能在兩週之内完成,但事實上要好幾年後才寫完。因此1930年紀念版本主編古吉認為,從「好樣的,女人」的四頁草稿得知,托翁所說的受到普希金影響的「直接從情節開始」,主要展現在彼得堡貴婦沙龍場景的描寫,至於「奥勃朗斯基的家裡一切都亂了套」這一幕遠非小說書寫的開始。另外,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有關的也不只有普希金的作品,而托爾斯該也認識普希金的女兒瑪麗亞.普希金娜(後來從夫姓為瑪麗亞.加爾通),於是她成為托爾斯泰筆下安娜的原型。

然而,關於古吉所說的標題「好樣的,女人」是第一版草稿的說法,也有其他文獻學者反對。托爾斯泰文獻學者日丹諾夫提出另一份沒有標題,且只在紙張上方畫了一道波浪的手稿,該手稿開頭如下:「上流社會某公爵大人家的沙龍,賓客聚集,丈夫斯塔夫羅維奇帶著妻子塔吉雅娜和軍官巴拉肖夫來作客。」而這部分描寫與「好樣的,女人」草稿的内容相似,托爾斯泰都是鎖定在沙龍的場景開始。而丈夫斯塔夫羅維奇應該就是之後的卡列寧;妻子塔吉雅娜是之後的安娜;軍官巴拉肖夫是之後的弗隆斯基。而且這份手稿的內容也不止於此,它還涉及相關的小說情節誕生,其大綱共分十二章:三個月後,斯塔夫羅維奇到別墅看妻子(次數越來越少)、巴拉肖夫在軍團、準備賽馬、巴拉肖夫賽前與塔吉雅娜約會、她懷孕了、賽馬(將外遇這件事坦白)、巴拉肖夫的失敗、塔吉雅娜的困擾、賽馬後妻子向斯塔夫羅維奇坦白自己外遇……情節一直到女主角自殺(跳涅瓦河,後改火車臥軌)才結束。這份手稿大網完整,而且主角都有名字,但是奇怪的是,主角斯塔夫羅維奇和巴拉肖夫等名字和姓氏之後都不再出現,而且托爾斯泰一向用卡列寧和加金(弗隆斯基)來稱呼自己的主角,因此日丹諾夫認為這一份沒有標題的手稿(或稱「斯塔夫羅維奇和巴拉肖夫」版本)才是真正的第一份,而「好樣的,女人」是第二份草稿,只不過目前仍未清楚為何要使用「好樣的,女人」當作開頭。

關於文獻學與手稿順序之間的在學術上還有許多爭議,但基本上大致的草稿順序已被相關學者排列出來,而接下來講者將以此為基礎,從故事情節與人物設定的繼續探討這個議題。在第三份草稿中情節同樣發生在一個沙龍裡,沙龍女主人回家,賓客光臨、聊天、談話,這時娜娜出現中斷了談話。並在這一段描寫中以「娜娜(原名塔吉雅娜)用牙齒咬住一條珍珠項鍊,凝視著加金(原名巴拉肖夫,也可從各版本草稿見,男主角的名稱不斷變化)」作為該段結尾,托爾斯泰在修改這段描寫時增加了沙龍女主人的內心獨白,她注意到娜娜行為的不妥:「……她(娜娜)把珍珠項鍊含在嘴裡——這舉止品味很差。」而從各版草稿中來看,安娜一開始不叫安娜,而是塔吉雅娜(Tatyana),然後又叫娜娜(Nana),最後才叫安娜,唯一不變的是身分出軌的妻子。而從多份草稿的比較,也可見最終版小說裡女主角安娜的形象並非一蹴而就,她還叫做娜娜時,她的某些舉止有些輕挑,托爾斯泰顯然不满意,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寫之後,一個端莊高貴、成熟嫵媚、大方又親切,同時也是傳統體制下犧牲者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逐漸成形。

與此同時,第三版草稿中也能看到托爾斯泰一直在發展的情節,諸如丈夫卡列寧前往彼得堡處理公務,娜娜與加金待在別墅,同居生活並不愉快,娜娜不想再感受這恐怖的不愉快。娜娜懷孕,不詳預感,等待小孩出生等等。托爾斯泰決定加人娜娜和加金兩人關係的緣起和發展的情節,並將場景轉移到莫斯科,並出現新人物,吉娣•謝爾巴茨卡雅與科利亞•涅拉多大(Neradov)此舉為小說成為雙線敘事打好基礎,並且此時出現的角色涅拉多夫的外貌和性格都讓人聯想到未來的廖文(通常托翁慧在小說中放入自己的化身,廖文就是這樣的角色),而此時他是加金的朋友,愛上加金要娶的吉娣(但此條情節線走不下去),並增加加金到火車站與母親會面的情節。

接下來看第四、五版手稿情節,在第四版首次出現「安娜、卡列尼娜」的標題與副標「長篇小說」。在此情節從「安娜搭火車前來安慰未婚妻」開始。女主角名字叫「安娜」,作品情節也終於草稿中成形,諸如:出軌的丈夫阿拉賓(Alabin)在與發現他不忠的妻子陶麗爭吵的隔天早上醒來,他叫來理髮師;阿拉賓與女兒談話,早餐,試圖與陶麗和解,並等待安娜到來;關於莫斯科火車站場景等情節已經初具規模,因為所有主要人物都在場(加金、阿拉賓、加金的母親和安娜.卡列尼娜),由此也能看出新人物阿拉賓是未來小說中的奥勃朗斯基。同時,小說情節線也出現原型:如主情節線中卡列寧—加金之間的故事;副線的阿拉賓一家;托爾斯泰在此也衍生出一條新的情節線,即未來列文的故事。而在完整手稿第五版情節中,開頭的人物是康斯坦丁•奥爾丁采夫,即之前的涅拉多夫和後來的康斯坦丁•列文。總之,此時第四版大致奠定小說情節發展趨勢。

而在第五版中出現諸如:奥爾丁采夫和加金/烏達舍夫己不是朋友,並且兩人競爭吉娣的愛,而阿拉賓將加金推向安娜;阿拉賓與陶麗夫婦間爭吵、談判、和解;「彼得堡貴婦」安娜.卡列尼娜來到莫斯科調解;烏達舍夫以未婚夫身份到謝爾巴茨基家拜訪;彼得堡火車站場景,一個年輕人掉下月台;卡列寧離開,到莫斯科處理公務(審計),預計在安娜生產完後返回彼得堡。他拜訪律師,詢問離婚事宜等,第五版的情節也維持小說悲劇基調,並且整體與後來完整版的小說情節類似,因此而在後續其他版本的草稿中,托爾斯泰對於情節是個別處理,像是卡列寧婚變後艱難的生活,他同意離婚;或是安娜和烏達舍夫之間依然熱戀彼此;或劇院裡不名譽的事件;安娜靈魂深處對烏達舍夫不满,她決定去找他的母親談生活中的困難;安娜被舊日的絕望感所籠罩,選擇死亡的念頭(與第一版呼應);抑或是卡列寧該如何處理婚姻的問題等等,在這些手稿當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寫過後暫時擱置的部分,以及一些廢棄不用的內容也有再回頭修改並使用。

再者,講者岔出來再討論弗隆斯基形象的產生,相對於安娜丈夫卡列寧,這麼一位定位較為確定的人物,安娜出軌的男主角弗隆斯基的人物設定,幾經多次更動,即所謂弗隆斯基不叫弗隆斯基的問題。男主角弗隆斯基(Alexei Vronsky)這個人物曾四度更名,起先叫做巴拉肖夫(Balashov),然後很長一段時間在手稿中都叫做加金(Gagin),某一段時間叫烏達舍夫(Udashev),之後重新叫加金,直到小最後說快要完成之時,托爾斯泰才決定叫弗隆斯基後便不再更動。托爾斯泰也在小說中標註加金並不是烏達舍夫,他開朗、堅定、英俊。

最後,講者總結本次講座的內容,托爾斯泰在處理各個情節手法,是將場景與情節分開處理,並在後續其他版本的發展情節結構。歷經了數個版本,這些情節線在第五版草稿獲得一定程度的完善,而在接下來的撰寫工作中,托爾斯泰並未尋求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涵蓋,而是陸續完成各個部分,在每個部分都達到完美的情況之下,才會繼續進行下一個部分。而關於《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是偉大作品的原因,是因為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部目前保存了十個版本,由作者親自修訂的校對稿第十一版沒有保存下來;而第十二版是對期刊文本審查所做的一個單獨的版本。同時,從手稿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小說其他部分工作同樣困難,因此從今日講座中復原小說的創作過程,則可以證明了這位偉大作家作品的宏偉。

在討論環節中有同學對於托翁創作過程中手稿之間的時間差距提出問題,也有同學針對托爾斯泰對於幸福觀念的看法,以及同學針對小說人物的行為動機提出問題。同時也有老師針對托爾斯泰筆下小說自我化身與小說之間的關聯;以及從歷史層面探討俄國邁入現代化過程,對於小說文本的影響,諸如火車站與火車在小說中作用,以及小說出現女性的意識等等,總之,演講在針對小說文本內容、作者與創作時代背景的熱烈討論下,畫上了句點。

講座心得部分

當天聽講心得3/27

雖然不能得知各個版次之間的時間實際相聚多久,但是不是可以從老師所言小說是在報刊上連載,進一步推測相關手稿的時間;另外,小說當中有些基督教懺悔要素的文字,是不是可以被當作當時應對俄國當局愈發強硬的書報政治審查制度,我認為畢竟這個關於不倫戀的小說,能夠在注重東正教價值的俄國流傳,且不會被當局的政治正確所影響,那就可能是因為作者調動一些官方認可的話語,掩蓋過自己小說與主流價值觀不合的地方。

在陸續重新梳理講作紀錄時3/28-4/9(>-<拖得有點久…)

在重新梳理講座內容的過程中,才比較能掌握講者如何調動文獻研究的資源,以及該如何進行文獻比較的實際過程,除了熊老師的語速比較快,還有相關議題並未深入了解之外,那就是透過演講講述複雜的文本細節差異,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需要停下來吸收相關想法與反思比較時,容易被當下線性發展的情境與講者演說節奏或邏輯影響,從而較難跳脫當下,並進一步反思講者與講題之間邏輯關係。比方說,我發現熊老師在談論各個版本情節人物時,是以先行研究者關於文獻考訂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才開始開展關於人物情節方面的演變,即講座進入下半部分探討各個角色的部分,那如果講者是以當前文獻學界對於各版本之間還未有共識的部分,討論講者所預設的議題的話,會不會影響相關的討論?這部分或許能夠在明天關於廖咸浩教授關於的紅樓夢的講座提出,及文學研究與歷史研究之間,文學是否得先依循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出改變,而非在已有的框架下繼續延伸討論。

後記

我發現學期已經過半了耶,然後我正在各種瑣事與正事之間徘徊,真的快要忙不過來了QAQ準備再去弄世界史二的期中報告了,還有李貞德的報告。再加上最近腿腳不利索,徒增各種辦事的時間成本,只能慢慢把事情都弄完囉。

另外,為啥最近趕報告的效率不太好,我想原因是我二三月分都在趕其他場次的會議紀錄,因此還沒脫離冷卻期。

累哇歷史 2023年4月11日   臺北城南 宿舍  無雨 春和 流蘇花開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