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简讯:95后女孩做寿衣模特,让人看到社会生死观转变
(资料图)
清明节期间,一名95后女孩任赛男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现在是一家殡葬服务公司的寿衣模特,平时会身着寿衣参与直播。其中在北京青年报记者对任赛男的采访中,她阐述了入职做寿衣这一路的心路历程:从刚开始对家人的隐瞒、网友评论的在意,到现在能够大方的说出自己从事的殡葬行业。这样的变化说明我们在谈起寿衣、殡葬和死亡时不再是一股脑地发憷和回避,这是整个社会观念和社会价值的进步。
首先,“阴气”重等评论并不代表是真的封建迷信,而是体现了一种传承的社会文化心理。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殉葬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从原始时期“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对图腾和祖先的崇拜,儒家出殡的哭丧仪式,以及现在宣扬的绿色殡葬等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殡葬文化不停地演变和改革,摒弃了一些丧葬陋习,但不少的思想仍被传承了下来。之前的老电影中也常带有“死而复生”“鬼神报复”等等,“林正英系列”电影更是让人沉浸于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中,所以避免不了人们会受到“迷信思想”的干扰。笔者小时候在农村见过也帮别人葬礼出殡时举过花圈,还经历过哭丧,当时对这些并没有意识,因为当时举花圈是给钱的,而一些殡葬习俗都是从我的父母,甚至是更老一辈听来的。所以,每个人多少会受到此类思想的熏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网友们会在直播时会说出“晦气”和“阴气重”的评论,其中大部分人也不是真的封建迷信,也不用怪他们害怕和避讳。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那些更多支持和理解的声音上,感受现代社会中思想观念的转变。
其次,那些支持和尊重的声音蕴含着现代社会里人们对殡葬看法的转变,有了转变便有了观念的发展。“生老病死没必要避讳”“这是一件饱含温情的衣服”“死亡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课题”“殡葬行业的每个人都是生之路最后的陪伴者”直播的评论里弹出的温暖话语冲淡了传统与发展的壁垒,人们对于殡葬产品的抵触在逐渐消解,人们的观念在提升和转变,这对殡葬服务何尝不是一种鼓励?对于社会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进步?《三悦有了新工作》里95后三悦展现着殡仪馆化妆师的矛盾境遇,以及社会对这个行业的“嫌弃与歧视”,可仍以生死之事,见尽人间之事。95后女孩任赛男用她的亲身经历展现着年轻人与殡葬行业的牵绊和使命,每一个顾客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饱含着厚重的情谊:“东北老夫妇给自己提前置办寿衣”“白发人送黑发人,给患病女儿一套漂亮的衣服”“母亲喜欢旗袍,所以想做一套旗袍的寿衣”,于是这些东西成了情感的寄托,传递着家人最深的惦念,也是人固有一死的坦然,每个人对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多了一份敬重和理解。
此外,社会观念的进步里又迸发出了多元的生死观,人们对生死不再满是恐惧,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人人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地来到世界上,安安稳稳地离开,寿衣也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体面。笔者最近距离的“接触”死亡是在医院里,父亲住院,旁边床位的叔叔手术完第二天,家里人就拿着寿衣来医院了,我感受到了差不多年龄的人在父母眼前被家人穿上寿衣的冲击感,那是我最害怕失去父亲的一次。老人看死亡,担心留下的人,更害怕被遗忘,年轻人害怕父母突然地离开,自己又“向死而生”思考着此间的过程应如何缤纷多彩。我们多闻于出生时的喜悦,却从未闻死亡时的“幸福”,我们多见于大手握小手的温馨画面,却少见于大手牵大手的离别惦念,对于我们来说死亡仍旧是人的结束,人记忆的终结,但不单单是恐惧的,也不再是脑子里解不开的结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越来越年轻化的遗嘱,给自己写墓志铭的“游戏”,一切都在诉说着是时候该直视死亡了,每个人可以选择是否自由而坦然地面对死亡,关乎生死,我们又多了些哲学的思考。
最后,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有人陪他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当我们谈起死亡,谈起殡葬时,第一反应不是逃避,不是避讳,不是恐惧,而是坦然、尊重和温情时,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忌惮就少了一些,对于殡葬行业的误解和凝视就会少一些,我们对在世的亲人的爱就会更满一些,对哲学的思考就会多一点,社会的进步就会快一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